基坑监测-系统组成
基坑安 全监控系统主要由智能感知系统(传感器)、智能采集系统(采集器)、监控云平台三部分组成。感知系统负责感知被监控对象的结构参数,采集器对感知数据进行采样分析,并实时上传到云平台。云平台负责服务器存储、显示、预警、数据分析等功能。客户端主要实现云平台上的数据显示和监控系统的远程配置。
民建基坑变形监测应符合要求
①监测基坑变形的精度不得低于三等。
②变形观测点的点应根据工程规模、基坑深 度、支护结构和支护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基坑顶部周围应布置普通建筑基坑变形观测点,点间距为10-20m为宜。
③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下方,大型建筑物应布置在顶部、中部和下部。
④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结构)下方①建筑物的主角及沿外墙每10-15个m或每隔2-3根柱基上;②沉降缝、伸缩缝、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的两侧。
观测频次
高层建筑施工期间,每增加1-2层观测一次;建筑封顶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率小于0.02mm/d(约1.20mm/次),可以终止观测。否则,应每三个月观察一次,直到建筑物稳定。
根据《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基坑工程监测频率(DB159-2012)在基坑工程施工前或基坑开挖前,应确定初始数据,不少于3次。
基坑监测工程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条件和下表确定,并满足设计要求。当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加速时,监测值达到或接近报 警值,在不 良天气条件下,应适当加密不 良地层或其他影响基坑及周围环境安 全的异常情况。
基坑工程监测报 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师确定。
数据处理分析
每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根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测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市场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并计算各种变形量。
变形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以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点
②应使用严格的平差方法和可靠的软件系统
③平差计算中使用的观测数据应确保起算数据准确
④应消 除含有粗差的观测数据
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和分析:
①在稳定位置设置基准点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②当基准点单独构网时,基准点的稳定性应根据复测数据与上次数据之间的差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③当基准点与观测点共同构网时,每期变形观测后,应通过组合比较的方式分析判断基准点与上次观测数据的差值。
④当基准点可能不稳定或变化,但上述方法无法判断时,通过统计检验检验稳定性,找出变化的基准点。